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是什么时候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是什么时候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祭月传统,但作为节日特定习俗的普及与定型主要与元代末年农民起义相关,其历史脉络可分为以下阶段:

一、起源:周代祭月供品(最早记载)

西周时期已有“秋暮夕月”的礼仪,《礼记》记载帝王于中秋夜设香案供奉月神,摆放月饼、瓜果等祭品,祈求丰收与平安。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中秋拜月的重要环节。月饼雏形:此时的月饼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甜点,而是作为祭月供品,形态可能为简单的面饼,象征对月神的敬畏。二、发展:唐代至宋代的市井小吃

唐代:中秋赏月盛行,但尚未形成吃月饼的固定习俗。传说唐高宗时,吐鲁番人献上“胡饼”(圆形烧饼),唐高宗觉得其形似明月,遂赏赐群臣,此后“胡饼”在京城流传。另有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将“胡饼”改名为“月饼”,但这些多为民间附会的浪漫故事。宋代:文人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记录了早期月饼的馅料工艺(含酥油、糖)。此时月饼更多作为市井小吃存在,南宋《梦粱录》中提及“月饼”,但并未明确与中秋关联。三、定型:元代起义传说与明代普及

元代传说:最广为人知的起源与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相关。传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严密,传递消息困难。军师刘伯温命人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中,分发至各地起义军。起义成功后,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成为中秋象征。明代记载: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明确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宛署杂记》提到“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并强调月饼的“团圆”寓意。此时月饼形态趋于圆形,象征满月与家庭团聚,成为全民性节日食品。四、完善:清代至近现代的丰富与创新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描述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成为宫廷与民间的普遍习俗。袁枚《随园食单》记载月饼配方,以面粉、酥油、糖为基础,馅料多为枣泥、核桃等天然食材。近现代:专业饼坊兴起,形成广式、苏式、京式、潮式等流派。现代技术突破季节限制,月饼成为日常糕点,同时融入新口味(如榴莲、小龙虾)和文创元素(如汉服礼盒、诗词盲盒)。总结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周代祭月传统,但作为节日特定习俗的普及与定型主要与元代末年农民起义的传说相关,并在明代通过文献记载正式确立其“团圆”的文化内涵。清代以后,月饼工艺不断精进,成为中华民族情感联结的重要符号。这一习俗跨越时空,既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对家庭、社会的深刻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