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亻厓 歌是用廉江方言“话”演唱的山歌,是人们愉悦身心的重要方式。据《塘蓬黄氏族谱》记载 ,明正德年间,讲话一族从福建莆田迁入粤西,《长山林氏族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三富村小秀才林端章擅长歌,娶妻钟氏其貌出众。”
廉江亻厓 歌演唱口语化,适当运用赋、比、兴、双关、重叠、映衬、夸张等手法。廉江歌为五声音阶羽调式,调式单一,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较多混合节拍,二拍子较常见;其音调高亢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每句结尾用前倚音和后倚音较多。
廉江亻厓 歌歌词诗味浓,类似竹枝词,与近体诗中七绝类似,如“操心未了又操心,晒谷未干又雨淋,旧债未还新债起,督簕未挑又加针”,有“国风”“吴歌”遗风。歌词为四句体,七字句,一、二、四句押平水韵(可重韵),讲究平仄格律,因而形成特有的声调和调值规律。旋律进行中有时出现同级进行,形成特色。民间还保留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廉江亻厓 歌广泛传唱的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忠孝篇》《报母恩》《十二月排花》等。廉江歌至今充满生机活力,别具一格,在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文史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